時間:10/14(三)19:00-21:00
講題:「音聲視角:淺談硬體如何改變人類的聽覺經驗」
講者:林太崴(黃金比例留聲機玩家)
地點:臺文講堂(成大力行校區)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臺灣臺灣文學系
現在我們如果想聽音樂,可以放唱片、聽CD,打開電台或是直接上網使用數位影音,想要希望擁有現場感,還可以搶票去聽演唱會。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聽音樂」的行為與音聲傳播的硬體存在很大的關係呢?
但是在留聲技術發明以前,我們只能去現場,去聽戲班,再不然,就是自己唱給自己聽。那些再怎麼美妙的歌聲終究只能留存腦海,即使古代有像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盤」或是老殘遊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這樣的描寫聲音至極的文字,試圖再現音樂之美,終究只是遙遠的想像。
當聲音可以被複製、再現之後,那些旋律之美妙可以被聆賞之後,我們才領略說得再多永遠比不上直接去聽。
但也正因為聲音可以被複製,從最早開始可以放入一張時間限制在四分鐘長度的唱片中,一直到現在可以很長時間播放的數位檔,硬體一直改變、決定我們的聽音樂的習慣。
一首歌為什麼要在3-5分鐘?
一章專輯為什麼大多在十首歌上下?
為什麼有些高音在CD與留聲機上聽起來不同?
想知道這些問題,想知道硬體究竟怎樣改變我們的聽覺經驗,歡迎週三晚上前來聆聽超級專業的老唱片玩家與音樂史專家林太崴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