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年,期 | 頁碼 |
閩臺檳榔禮俗源流略考 | 王四達 | 東南文化 | 1998,02 | 52~57 |
閩南地區的海洋民俗 | 曾少聰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 1999,04 | 44~48 |
箔的民俗及其他 | 謝震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3,02 | 37~38 |
中秋“博餅”與象牙牌博彩 | 龔健 | 福建鄉土 | 2004,01 | 16 |
臺灣狂歡鬧元宵 | 徐曉春 | 環境 | 2004,02 | 49 |
朱熹風水觀與閩南民俗 | 林振禮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975~997 |
泉州民俗文化三論 | 陳桂炳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945~956 |
閩南民間游藝的文化解讀——以《宋江陣》為例 | 吳慧穎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804~820 |
閩南喪葬儀俗的民間考察 | 彭維斌 | 南方文物 | 2004,03 | 75~78 |
話說冬節丸 | 林長華&潘日明 | 福建鄉土 | 2004,04 | 32~33 |
遠去的記憶——閩南平和縣春節習俗的人類學調查 | 葉韡明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3 | 126~131 |
析福建閩西“采茶燈”的歷史演變、音樂形態及發展 | 詹士華 | 藝術教育 | 2006,12 | 92 |
閩南習俗的文化意象與主要特征 | 何小海&張靜容 |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 2007,01 | 68~73 |
海峽兩岸獨特的敬祖節 | 林長華 | 統一論壇 | 2007,02 | 56~57 |
“斗石”游藝民俗研究綜述 | 郭蓮純 | 文化學刊 | 2007,02 | 150~156 |
閩臺對渡潑水節 | 林祖武&林積煥 | 福建鄉土 | 2007,03 | 37~38 |
扒龍船 | 林長華 | 科學24小時 | 2007,09 | 21 |
閩南節日慶典文化現狀調查 | 鄭文標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8,04 | 88~93 |
漳臺清明民俗文化 | 李珊珊 | 炎黃縱橫 | 2008,05, | 26+25 |
臺灣“跳鼓陣”與閩南“大鼓涼傘”的關系探析 | 鄭玉玲 |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 2009,02 | 30~34 |
閩南年俗略述 | 石奕龍&余光弘 | 全國新書目 | 2009,03 | 20~21 |
臺灣“跳鼓陣”的藝術特征與文化意蘊探析 | 鄭玉玲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4 | 79~84 |
石塘鎮上的小人節 | 黃曉慧 | 浙江畫報 | 2009,10 | 30~31 |
閩南習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運用 | 張靜容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10,01 | 63~66 |
試論王醮儀式的歷史由來——以羅坑村王醮儀式為例 | 任飛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1 | 66~71 |
閩南“中元普度”民俗淺析 | 鄭曉君 | 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 2010,02 | 201~204 |
試析“喜不見喜”的民俗禁忌——以福建漳州禮俗為例 | 徐長菊 | 神州民俗(學術版) | 2010,02 | 9~12 |
閩南“重男輕女”生育習俗及其變遷 | 林乃紅&耿喜波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3 | 30~33 |
淺談閩南地區的海洋民俗 | 林溢婧&林金良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3 | 25~29 |
論臺灣福佬系民間藝陣及文化特征 | 鄭玉玲 |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5 | 98~102 |
端午節看臺灣扒龍船 | 林長華 | 科學之友(上旬) | 2010,06 | 85 |
閩南普度民俗的歷史文化淵源 | 林賢明 |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0,06 | 84~88 |
耍鈸之技飛鐃之舞——閩南“擲鐃鈸”歷史探源 | 吳卉連&丁聰輝 | 藝苑 | 2010,06 | 98~101 |
閩西《采茶燈》茶婆表演與閩南《彩球舞》彩婆表演之比較研究 | 章樂貝 | 大舞臺 | 2010,12 | 39~40 |
從云霄民俗管窺閩南文化的多元復合性 | 蔡清毅 |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 2012,02 | 6~10 |
淺析閩南“宋江陣”的源流、表演形式及其界定 | 吳卉連 | 大眾文藝 | 2012,09 | 185~186 |
閩南“宋江陣”研究概況、現狀及其發展 | 丁聰輝 | 大眾文藝 | 2012,16 | 21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