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年,期 | 頁碼 |
改革開放對南音現狀的影響 | 韓梅 | 中國音樂 | 1994,01 | 34~35 |
淺談福建省民間音樂 | 綿山 |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1996,03 | 47~48+27 |
閩南《拍胸舞》探源 | 蔡湘江 | 舞蹈 | 1996,03 | 56~57 |
臺灣福佬系民歌的初步研究(上)——《臺灣福佬系民歌與閩南民歌的比較研究》之一 | 藍雪霏 | 中國音樂學 | 1997,01 | 126~143 |
臺灣福佬系民歌的初步研究(下)——《臺灣福佬系民歌與閩南民歌的比較研究》之一 | 藍雪霏 | 中國音樂學 | 1997,02 | 135~136+138~143 |
閩南“相謔歌”的本字寫定 | 藍雪霏 | 中國音樂 | 1997,02 | 19~22 |
福建南音繼承發展的歷史及其啟示 | 王耀華 | 音樂研究 | 1997,03 | 86~91 |
畬族民歌在遷徙途中的遺留 | 藍雪霏 | 音樂研究 | 1998,03 | 47~56 |
閩箏淺說 | 子寅 | 中國音樂 | 1999,04 | 57~59 |
清曲南音 | 蔡飛躍 | 散文 | 1999,07 | 22~23 |
閩南烏龍茶采制歌 | 葉錦鳳 | 農業考古 | 2000,04 | 30 |
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媽祖信仰與出巡舞蹈的文化探析 | 羅雄巖 |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 2001,01 | 24~28+34 |
閩南話歌曲的精神內蘊 | 曾學文 | 臺聲 | 2001,03 | 35~36 |
羌笛已隨楊柳去尺八猶傳古樂聲 | 洪陽 | 福建藝術 | 2001,04 | 34~35 |
把握閩南語歌曲創作的鄉土特色 | 王萍萍 | 福建藝術 | 2002,02 | 50 |
閩南語歌曲與立美效應 | 林水金 | 福建藝術 | 2002,02 | 47~48 |
論《過番歌》的版本、流傳及文化意蘊 | 劉登翰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2 | 71~78 |
“尺八”小考 | 童春燕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2,03 | 88~90+95 |
福建民間歌謠與福建社會文化 | 何綿山 |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 2002,04 | 70~73 |
福建南曲旋法特征探析 | 王丹丹 | 人民音樂 | 2002,08 | 21~23 |
南音演唱行腔吐字規律管見 | 吳秋紅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3,01 | 88~93 |
《洋峨樂譜·坤》所載《漳州曲》初探 | 鄭錦揚 |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 2003,02 | 65~69+65 |
從新南曲《詠梅》的創作談“南音”的繼承發展 | 王丹丹 | 中國音樂 | 2003,03 | 103~104 |
南音琵琶素描 | 葉倩 | 福建藝術( | 2003,06 | 15~16 |
從閩南語歌曲看臺灣人民的社會心理 | 孫瓊如 | 統一論壇 | 2003,06 | 57~59 |
南音“腔韻”的藝術特征、表述形態及其價值觀 | 王丹丹 | 人民音樂 | 2003,10 | 34~36 |
久唱不衰的閩南語歌曲——從閩南語歌曲看臺灣人的社會心理 | 孫瓊如 | 臺聲 | 2003,12 | 35~37 |
臺灣民歌《丟丟銅子》的來歷 | 藍雪霏 |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 2004),03 | 14~18 |
豐富南樂的舞臺表現力——關于南音樂舞《長恨歌》創作的一些思考 | 學文 | 福建藝術 | 2004,01 | 56~57 |
感性積累與理性思考的有機結合——《閩臺閩南語民歌研究》讀后 | 馮光鈺 | 音樂研究 | 2004,02 | 127~128 |
2003年《樂府泉州南音年》采風開悟篇 | 劉德海 | 中國音樂 | 2004,02 | 12~13+43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南音 | 施舟人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
試論閩南民間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 蔡湘江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821~842 |
閩臺歌仔冊(唱本)探源 | 徐常波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778~786 |
中華民族音樂的活化石——福建南音 | 俞建芬 | 音樂探索 | 2004,03 | 14~17 |
泉州“采蓮舞”與中原古樂舞的淵源關系 | 楊麗芳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3 | 103~106 |
1826-2004: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 | 汪毅夫 | 臺灣研究集刊 | 2004,03 | 87~94+110 |
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層次探微 | 王珊 | 教育評論 | 2004,04 | 73~74 |
從“拍胸舞”看閩南古越文化遺風 | 楊麗芳 | 福建藝術 | 2004,04 | 48~49 |
近代東南亞華人對閩南音樂的繼承與傳播 | 吳少靜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5 | 118~121 |
閩南鼓妞 | 謝萬智&王鼎南 | 兒童音樂 | 2004,10 | 20~22 |
閩南語歌曲及其與臺灣民眾文化心理的探析 | 周淑真 |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 2005,01 | 70~73 |
近代贊美詩(圣詩)音樂在福建的發展——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區域性研究 | 吳少靜&黃少枚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 2005,02 | 36~40 |
南音唱詞中的“鷓鴣音”研究 | 王建設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2 | 118~123 |
閩南民間舞蹈與戲曲舞蹈的互動 | 丁聰輝 | 藝苑 | 2005,03 | 56~57 |
論閩南民間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 蔡湘江 | 東南學術 | 2005,03 | 144~153 |
追索中國海外移民的民間記憶——關于“過番歌”的研究 | 劉登翰 |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4 | 11~17 |
泉州南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承與發展 | 陳超敏 | 福建藝術 | 2005,06 | 68 |
南音文化內涵再認識——兼論泉州南音對閩南籍華僑文化生成的獨特作用 | 廖秋子 | 東南學術 | 2005,06 | 156~161 |
淺談泉州南音現狀與未來 | 張光宇 | 音樂天地 | 2005,09 | 40~42 |
臺灣閩南語歌曲的人文情結及地域文化特征 | 王丹丹&王萍萍 | 藝術百家 | 2006,01 | 113~115 |
余音繞梁遺響留心——論南音之美 | 吳少靜 | 藝苑 | 2006,02 | 55~56 |
經驗與美學觀:以臺灣南管音樂為例 | 周倩而 | 中國音樂 | 2006,02 | 189~193 |
泉州南音的衍生、傳承及其樂事活動 | 王珊 | 藝術百家 | 2006,03 | 91~94 |
閩南民間傳統歌曲的風韻之美——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給創作者的啟示 | 王萍萍 | 教育探究 | 2006,04 | 36~39 |
閩南音樂在東南亞的傳播 | 吳少靜 | 八桂僑刊 | 2006,04 | 24~28 |
閩臺音樂舞蹈源流探論 | 何綿山 |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06,04 | 21~24 |
在南音里尋根 | 楊乃運&吳若峰 | 旅游 | 2006,05 | 36~43 |
閩南《彩球舞》的舞蹈動作與音樂音腔的關系 | 黃明珠 | 美與時代 | 2006,05 | 75~76 |
孟姜女歌仔冊的敘事特點與孟姜女形象——以臺灣大學楊云萍文庫所藏資料為范疇 | 洪淑苓 | 民間文化論壇 | 2006,05 | 54~62 |
閩南錦歌的鄉土風情音韻探析 | 周淑真&潘豫偉 | 廣播歌選 | 2006,08 | 68~69 |
閩南民間舞蹈的民俗性特征 | 宋姚 | 藝苑 | 2006,10 | 41~42 |
從傳統中保存了閩南舞蹈特征——從福建民間舞《彩球舞》看閩南舞蹈特征 | 習英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06,S1 | 204~206 |
近代東南亞閩南音樂的內容初探 | 吳少靜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 2007,01 | 50~55 |
從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閩臺文化的統一性 | 廖秋子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7,01 | 129~132 |
潮州方言歌和潮語歌曲的語音與旋律芻議 | 楊清雪 |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07,01 | 6~9+22 |
臺灣早期閩南語流行歌的歷史流變及其審美意蘊 | 李詮林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01 | 59~65 |
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上)——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 | 周顯寶 | 中國音樂學 | 2007,02 | 67~76 |
南音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 | 羅天全 | 音樂研究 | 2007,02 | 29~35 |
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下)——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 | 周顯寶 | 中國音樂學 | 2007,03 | 53~62 |
淺談“南派”箏藝 | 李秋蒔 |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 2007,06 | 149~150 |
論福建南音三弦的性能特點 | 湯凌玲 | 藝苑 | 2007,08 | 39 |
南音舊事 | 尚道 | 臺聲 | 2007,10 | 97~101 |
從茶鄉文化談閩南安溪褒歌的文化審美價值 | 吳少靜 | 藝術探索 | 2007,S2 | 32~33+35 |
福州語歌曲文化兼容論 | 郭蓉 | 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 2008,04 | 80~81 |
淺析閩臺民謠的表現特點與傳承 | 歐陽進東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8,04 | 58~61 |
泉州南音樂社音樂文化區形成的社會因緣 | 陳敏紅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8,05 | 54~56 |
若無新變,不能代雄——略論南音樂舞《洛神賦》的創造性 | 黃鳴奮 | 福建藝術 | 2008,05 | 22~25 |
泉廈兩地南音唱詞比較研究 | 張盈盈 | 福建藝術 | 2008,06 | 34~35 |
近代閩南和東南亞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影響 | 吳少靜 | 藝苑 | 2008,08 | 39~40 |
試論閩南民間舞蹈的傳承 | 熊之丹 | 藝苑 | 2008,08 | 50~51 |
清代閩南弦管在海內外的傳播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 白志藝 | 藝苑 | 2008,11 | 56~59 |
閩南語歌曲的發展現狀與思考 | 王秀玲 | 人民音樂 | 2008,12 | 18~20 |
南音音樂創作的思考 | 鄭步清 | 藝苑 | 2008,12 | 30 |
生態學視野下的福州語歌曲創作與推廣 | 張含弓 | 福建藝術 | 2009,05 | 54~56 |
歌曲的發展與創新芻議 | 葉美華閩南語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9,05 | 119~122 |
漳州民間舞蹈“英哥舞”藝術特色剖析 | 張繽 | 藝苑 | 2009,06 | 14~15 |
論南音在宋元時期的流播與發展 | 蔡國瑜 | 青年文學家 | 2009,21 | 147 |
同構與交融、嬗變與發展——試論閩南音樂、臺灣客家音樂文化的異同 | 林媛媛 | 北方文學(下半月) | 2010,01 | 44~45 |
民間原生態說唱音樂——蒼南漁鼓 | 趙雷 | 中國音樂 | 2010,01 | 183~190+222 |
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南音 | 音響技術 | 2010,02 | 69~71 | |
從區域文化看泉州閩南語民歌的地方色彩 | 吳少靜 | 民族音樂 | 2010,02 | 19~20 |
試論泉州南音對南洋華僑華人的社會作用及其海外傳承 | 龔佳陽 | 大眾文藝 | 2010,02 | 25~27 |
臺灣客家山歌的人文源由探究 | 陳菊芬 |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 2010,03 | 62~68 |
泉州南音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發展 | 劉寶生 | 曲藝 | 2010,03 | 30~33 |
《新加坡南音初探》序 | 蔡曙鵬 | 文化遺產 | 2010,03 | 14~15 |
閩南語歌曲的地域文化內涵與傳承思考 | 劉鵬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3 | 21~24 |
閩南歌謠起源年代及其流變——論漳州《排甲子》在閩南語區的影響嬗變與發展 | 張嘉星 |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3 | 92~98 |
海峽兩岸民間歌謠探析 | 陳婕 |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10,03 | 22~24 |
南音與“南琶” | 王秀怡 | 福建藝術 | 2010,04 | 52 |
南音綜析 | 李寄萍 |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 2010,04 | 93~98 |
試析閩南民歌社會功能性的流變 | 林媛媛 |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 2010,04 | 31~32 |
從“拍胸舞”看閩南民間舞蹈教學中地域文化的滲透 | 吳卉連&丁聰輝 |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 2010,04 | 77~80 |
淺談泉州南音在海內外學生中的傳承教育 | 龔佳陽 | 大舞臺 | 2010,05 | 193 |
20世紀臺灣閩南語歌曲中的思想精神內涵 | 盧廣瑞&孫連君 | 人民音樂 | 2010,09 | 88~91 |
戰后十六年臺語流行歌曲發展概略 | 張娟 | 音樂天地 | 2010,10 | 42~44 |
論閩南民間舞蹈文化脈絡與藝術特色 | 鄭玉玲 | 藝術教育 | 2010,10 | 122~124 |
潮汕、閩南英歌舞述略 | 吳卉連 |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10,10 | 4~6 |
泉州人,千萬別把你懷中橫抱的琵琶立起來千年古樂·泉州南音 | 蔡湘江 | 廣播歌選 | 2010,11 | 4~11 |
閩南文化保護傳承中鄉土音樂教育的思考 | 王丹丹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10,12 | 135~137 |
從閩臺“拍胸舞”動律看兩岸文化淵源 | 鄭玉玲 | 舞蹈 | 2010,12 | 52~53 |
福建南音及南音琵琶 | 孫麗偉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10,S1 | 179~180 |
閩南拍胸舞現代文化價值初探 | 吳紅葉 | 閩江學院學報 | 2012,04 | 119~122 |
明清南音文獻指譜衍進探究 | 李寄萍 | 音樂研究 | 2012,05 | 57~70+127 |
閩南語歌曲的文化傳承和未來發展 | 李璇璇 | 福建藝術 | 2012,05 | 60~61 |
泉州傳統閩南語民歌研究 | 吳少靜 | 人民音樂 | 2012,07 | 70~72 |
長泰錦歌 | 王樹聲 | 炎黃縱橫 | 2012,09 | 61~62 |
草根本色多元紛呈——閩南語歌曲創作的新探索 | 王萍萍 | 人民音樂 | 2012,10 | 7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