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年,期 | 頁碼 |
閩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語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4,01 | 70~81 |
閩南方言的“屣”字 | 張光宇 | 方言 | 1994,01 | 58~59 |
閩方言分區的計量研究 | 楊鼎夫 |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4,01 | 139~151 |
夏應存 | ||||
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 | 周日健 | 方言 | 1994,02 | 143~146 |
閩南方言常用指示詞考釋 | 張惠英 | 方言 | 1994,03 | 212~217 |
閩方言本字考訂芻議 | 林寒生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4,03 | 63~68+103 |
臺灣語言現狀的初步研究 | 仇志群&范登堡 | 中國語文 | 1994,04 | 254~261 |
從方言詞匯透視閩臺文化內涵 | 林寒生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4,04 | 107~112 |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 | 張光宇 | 中國語文 | 1994,06 | 409~418 |
關于《拍掌知音》的成書時間問題 | 古屋昭弘 | 中國語文 | 1994,06 | 452~453 |
汕頭話受粵語的影響及其趨向 | 林倫倫 | 學術研究 | 1994,06 | 136~139 |
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 | 張振興 | 臺灣研究集刊 | 1995,01 | 69~76 |
雙方言現象的一般認識 | 莊初升 | 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5,01 | 55~61 |
潮汕方言聲調研究 | 林倫倫 | 語文研究 | 1995,01 | 52~59 |
漳州話記音數詞考源──兼談漢語部分數詞詞語之成因 | 張嘉星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5,01 | 34~39 |
閩南方言地區的語言生活 | 李如龍 | 語文研究 | 1995,02 | 34~37 |
《漳州方言研究》出版 | 楊志賢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5,02 | 34~63 |
閩南話與普通話在語法方面的差異芻議 | 周長楫 | 語言文字應用 | 1995,03 | 71~75 |
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 | 林華東 | 泉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5,03 | 17~20+10 |
閩南方言與閩臺文化溯源 | 陳榮嵐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5,03 | 19~22+32 |
試談俗語“烏龜”的語源及其產生的時代 | 朱中儒&孫立華 |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 1995,03 | 51~52 |
閩南方言中的古漢語活化石舉隅 | 林寶卿 | 語文研究 | 1995,04 | 62~65+58 |
福建的方言 | 陳澤平 | 文史知識 | 1995,04 | 106~108 |
海峽兩岸開展閩南方言研究之我見 | 詹伯慧 | 學術研究 | 1995,04 | 84~86 |
試論重紐的語音 | 竺家寧 | 中國語文 | 1995,04 | 298~305 |
論澄海方言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 李新魁 |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 1996,01 | 81~82 |
略論閩南方言與普通話雙音詞中的同素反序現象 | 張惠珠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6,01 | 110~113 |
《渡江書》韻母的研究 | 王順隆 | 方言 | 1996,02 | 137~142 |
海南古代移民與海南方言 | 符玉川 |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6,02 | 19~23 |
有沒有客家方言的特殊詞語? | 林清書 | 龍巖師專學報 | 1996,02 | 88~89 |
對《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一文的幾點意見 | 謝紀鋒 |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6,02 | 73~76+87 |
“過番”文化與潮汕方言詞的關系 | 林倫倫 | 語言文字應用 | 1996,02, | 84~87 |
古籍整理與方言的關系 | 鐘文&林倫倫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1996,03 | 35~39 |
試論漢語方言島 | 莊初升 | 學術研究 | 1996,03 | 66~69 |
海南話中的方言外來詞 | 劉劍三 |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96,03 | 80~83 |
從早期外漢詞典看現代漢語詞匯的發展 | 仇志群 | 中國語文 | 1996,06 | 422~427 |
臨高語借詞、讀書音的來源及語言相互影響 | 張均如 | 民族語文 | 1997,01 | 18~21 |
“□”字的方言本字考 | 陳亞川 | 方言 | 1997,01 | 36~37 |
古漢語“有VP”結構中“有”的表體功能 | 劉利 |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7,01 | 66~68 |
“□船”與“□船” | 何華珍 | 語言研究 | 1997,02 | 167~168 |
壯侗語和漢語閩、粵方言的共同點 | 曹廣衢 | 民族語文 | 1997,02 | 54~60 |
潮汕方言的“囝” | 陳傳佳 |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 1997,03 | 84~91 |
語言發展理論和漢語兒童語言 | 李行德 | 現代外語 | 1997,04 | 61+60+62~81 |
菲律賓語中的漢語借詞 | 羅慶銘 | 語文建設 | 1997,04 | 42+15 |
臺灣閩南語的介音 | 鐘榮富 | 中國語文 | 1997,04 | 289~294 |
“咸水腔”探源 | 郭志超&董建輝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7,04 | 99~102 |
說“(蟲尋)”字音 | 林寶卿 | 中國語文 | 1997,06 | 462~463 |
略論東南亞華人語言的研究 | 李如龍 | 學術研究 | 1997,09 | 89~92 |
潮汕方言的特點及其學術價值 | 林倫倫 | 文史知識 | 1997,09 | 81~85 |
宋代福建詩人用韻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紀的閩方言若干特點 | 劉曉南 | 語言研究 | 1998,01 | 155~171 |
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 | 林寶卿 | 古漢語研究 | 1998,01 | 60~63 |
贛東北閩南方言略說 | 胡松柏 | 方言 | 1998,02 | 114~121 |
上古漢語有復輔音說之辯難 | 周長楫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8,02 | 23~27 |
粵西閩語的音韻特征 | 林倫倫 | 語文研究 | 1998,02 | 50~56 |
“□”字辨考 | 何華珍 | 古漢語研究 | 1998,03 | 74~76 |
閩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 | 林寶卿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8,03 | 95~99 |
閩南方言異讀合成詞舉隅 | 陳鴻儒 | 龍巖師專學報 | 1998,03 | 89~90 |
漳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 | 陳碧加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8,04 | 15~25 |
閩語平和方言的介詞 | 莊初升 | 韶關大學學報 | 1998,04 | 61~70 |
從閩南方言看現代漢語的“敢”字 | 馮愛珍 | 方言 | 1998,04 | 283~289 |
閩南方言中的古虛詞 | 林寶卿 | 東南學術 | 1998,06 | 101~103 |
也談吳語處衢方言中的閩語成分 | 秋谷裕幸 | 語言研究 | 1999,01 | 114~120 |
漳州方言與普通話在詞語上的差異 | 高然 |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 | 1999,01 | 84~89 |
安溪話物量詞舉要 | 林華東 | 方言 | 1999,01 | 72~75 |
聯系客方言考證閩南方言本字舉隅 | 莊初升 | 語文研究 | 1999,01 | 56~60 |
從修辭分野理論看漢語數詞的分野 | 張嘉星 | 福州師專學報 | 1999,02 | 62~65 |
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芻議閩南方言 | 陳亞南 | 華夏文化 | 1999,03 | 51~56 |
海豐福佬話里的“仔”尾 | 潘家懿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1999,03 | 54~58 |
中日語言日常用語中的“生”與“死”─—試探閩南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差異 | 陳端端 | 日語學習與研究 | 1999,04 | 79~80 |
“媽祖”讀音考 | 鄧景濱 | 方言 | 1999,04 | 307~309 |
十七世紀初閩南韻母系統初探─—明刊閩南戲曲《滿天春》用韻研究 | 許穎穎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99,06 | 93~94 |
從閩南方言看兩岸同源同根 | 陳偉建 | 臺聲 | 1999,11 | 37~38 |
方言·話語方式對寫作的可能性——作家許謀清、吳勵生對話錄 | 葉勤 | 福建文學 | 1999,12 | 55~60 |
粵北地區漢語方言概況 | 林立芳& | 方言 | 2000,02 | 126~137 |
莊初升 | ||||
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 | 林寶卿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0,02 | 72~79 |
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的幾個原因 | 尹鐘宏 | 婁底師專學報 | 2000,03 | 99~102 |
南音唱詞中的古泉州話聲韻系統 | 王建設 | 方言 | 2000,04 | 367~372 |
關于閩南語文字化的問題——方言與政治 | 春子 | 語文建設 | 2000,07 | 46 |
漳州方言韻書述評 | 郭錦飚 |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 | 2000,Z1 | 71~73 |
古濁聲母上聲、去聲字汕頭話今讀考察 | 林倫倫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2001,01 | 101~106 |
閩南方言的結構助詞 | 李如龍 | 語言研究 | 2001,02 | 48~56 |
閩南方言重疊詞的修辭現象分析 | 王麗華 |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03 | 88~91 |
新發現的《彙音妙悟》版本介紹 | 王建設 | 中國語文 | 2001,03 | 263~266 |
潮州話的否定副詞 | 莊義友 | 語文研究 | 2001,03 | 47~50 |
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04 | 77~84+90 |
閩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與流 | 林華東 | 中國語文 | 2001,05 | 446~453+480 |
近代福建切音字運動史論──切音字運動和漢字改革 | 王曦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1,05 | 42~44 |
臺灣方言相聲“答嘴鼓 | 林長華 | ”兩岸關系 | 2001,08 | 61 |
論閩南方言島 | 莊初升 | 韶關學院學報 | 2001,11 | 5~13 |
閩南鄉音 | 陳志澤 | 福建文學 | 2001,Z1 | 133 |
海南黃流方言的疑問代詞 | 羅海燕 | 瓊州大學學報 | 2002,01 | 62~64 |
現代畬族的語言和體質特征 | 郭聯志 | 閩西職業大學學報 | 2002,02 | 18~20 |
論閩臺兩省方言和文化的共同特點——兼評臺灣的鄉土語言教育 | 錢奠香&李如龍 | 語言文字應用 | 2002,02 | 27~35 |
閩南方言四種研究成果述評 | 王建設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2 | 111~115 |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2 | 97~102+118 |
閩南語連讀變調與詞素變體選擇假設 | 蔡素娟 | 當代語言學 | 2002,03 | 176~200+238 |
印尼、新、馬閩南方言文獻述要 | 張嘉星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3 | 73~76+81 |
關于閩語分區的歷史思考 | 林華東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2,03 | 29~34 |
漳州話的稱數法 | 張嘉星 |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3 | 92~96 |
閩南與臺灣的語緣考析 | 陳永安 | 中州今古 | 2002,03 | 39~41 |
閩臺閩南話與普通話韻母系統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2,04 | 99~107 |
江西橫峰縣姚家閩語中的贛語性成分 | 胡松柏 |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 2002,04 | 44~48 |
龍巖城關話的語音特點 | 王詠梅 | 龍巖師專學報 | 2002,05 | 54~57 |
比較方言學的一部力作——評《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 | 林玉山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3,03 | 109 |
“有沒有句”在閩南方言區的結構變異——關于新興問句“有沒有+VP”產生依據的探析 | 楊秀明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3,03 | 34~38 |
漢語方言學在語言學上的意義 | 劉鎮發&李如龍 |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3,04 | 104~109 |
廣東澄海閩方言量詞的語法特點 | 陳凡凡&林倫倫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3,S1 | 70~76 |
語言的轉換與文學的進程關于臺灣文學的一種解說 | 汪毅夫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 2004,01 | 201~217 |
第八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 | 編輯部 | 方言 | 2004,01 | 92~93 |
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 | 李如龍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1 | 631~640 |
《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 | 曹小云 | 皖西學院學報 | 2004,01 | 104~107 |
略說閩南方言——兼說閩南文化 | 周長楫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1 | 641~648 |
閩南方言與外來文化 | 林寶卿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1 | 649~658 |
閩南方言與外來文化 | 林寶卿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1 | 649~658 |
贛語岳西話的過程體與定格體 | 儲澤祥 | 方言 | 2004,02 | 139~147 |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 | 馬重奇 | 方言 | 2004,02 | 168~187 |
廣東澄海閩方言數詞的語法特點 | 林倫倫&陳凡凡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4,02 | 44~49+91 |
《滿天春》上欄用韻研究 | 許穎穎 | 閩都文化研究 | 2004,02 | 760~777 |
浙江臺州方言中的嘎裂聲中折調 | 朱曉農 | 方言 | 2004,03 | 226~230 |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 | 馬重奇 | 方言 | 2004,03 | 231~246 |
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研究述評 | 莊初升 | 語文研究 | 2004,03 | 56~60 |
漳州市區閩南話概數稱數法研究 | 張嘉星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03 | 77~81 |
論閩南、客家諸方言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04 | 75~82+96 |
閩西地區低等級普通話(漢語次標準語)的語音狀況 | 林清書 | 龍巖師專學報 | 2004,04 | 80~82 |
閩語的形成及其與福建民系族群的關系 | 林華東 | 東南學術 | 2004,S1 | 208~212 |
論廈門話[~mb ~ηg ~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 | 胡方 | 方言 | 2005,01 | 9~17 |
臺灣閩南語的ka~7與賓語的前置 | 曹逢甫 | 漢語學報 | 2005,01 | 21~30+95 |
閩語的“囝”及其語法化 | 李如龍 | 南開語言學刊 | 2005,02 | 1~8+154 |
南澳島閩方言語音記略 | 林倫倫、林春雨&許澤敏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5,02 | 73~76+92 |
閩南話語/日語顏色詞之異同與文化闡釋 | 李瑾 |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3 | 70~74 |
閩語莆仙話兩類撮口呼韻母的來源——兼論原始閩語構擬中的一些問題 | 戴黎剛 | 方言 | 2005,03) | 227~231 |
閩人南遷與閩方言的傳播和發展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4 | 77~85 |
濃濃閩南語依依故鄉情——淺析林語堂自傳體小說《賴柏英》的閩南方言特色 | 林精華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5,04 | 56~58+80 |
徐聞(下洋)閩語的聲韻調 | 陳云龍&蔡藍 |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 2005,04 | 43~47 |
雷州話與普通話音系比較研究 | 朱月明 |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05 | 133~136 |
臺灣語言文字規劃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 趙會可&李永賢 |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06 | 137~141 |
莆仙方言的助詞“遘”與“共” | 蔡國妹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5,S1 | 213~214 |
《切韻》系韻書歌戈韻與現代閩南方言比較研究 | 陸招英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05,S1 | 196~198 |
淺析《鈺妍麗錦》中的俗體字 | 許穎穎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5,S1 | 205~206 |
廣播中閩南語的單音形容詞 | 林麗卿 | 東南傳播 | 2005,Z1 | 85~87 |
[-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 | 杜曉萍 | 古漢語研究 | 2006,01 | 17~20 |
傳教士與閩南方言辭書 | 張嘉星 | 文獻 | 2006,01 | 183~188 |
粵東的一個福建閩南方言點:云澳方言語音研究 | 林倫倫&林春雨 | 方言 | 2006,01 | 30~37 |
龍巖方言中的古漢語遺存 | 黃今許 |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6,01 | 40~45 |
印度尼西亞華語區域詞語初探 | 劉文輝&宗世海 |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 2006,01 | 22~33+78 |
龍巖新羅區“地方普通話”的語音特點 | 王詠梅 | 龍巖學院學報 | 2006,01 | 121~125 |
語言選擇:聚合與背離——以臺灣的大牛欄語言社群為例 | 陳淑娟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2 | 6~12 |
閩南方言與泰語中的漢語借詞 | 吳圣楊 |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 2006,02 | 46~48+118 |
《祖堂集》“還(有)…也無”與閩南方言“有無”疑問句式 | 林新年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2 | 119~124 |
泰語借詞k□ng~(453)借自閩南語“間”的假說 | 吳圣楊 | 湛江海洋大學學報 | 2006,02 | 124~127 |
從《詩經》探討閩南語存古現象 | 林葉連 |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3 | 87~92 |
1979-2004年大陸閩南方言語法研究述評 | 陳曼君 |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3 | 48~52 |
關于《渡江書十五音》的音系性質等相關問題 | 劉艷梅 |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3 | 52~54 |
閩南方言成語簡論 | 林華東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04 | 104~107 |
廣西平樂閩語音系及同音字匯 | 張燕芬 |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2006,04 | 1~9 |
從區域方言中探討福建音樂向東南亞的傳播 | 吳少靜 | 人民音樂 | 2006,06 | 72~73 |
閩南方言譯釋漢語成語 | 洪振天 | 東南傳播 | 2006,06 | 73~74 |
閩南語言文化區的形成及其拓展 | 張惟 | 炎黃縱橫 | 2006,08 | 53~54 |
試談閩南方言中詞的重迭 | 洪振天 | 東南傳播 | 2006,08 | 72~73 |
閩南南安方言的結構助詞“其” | 呂曉玲 |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06,10 | 68~70 |
石獅地區普通話語音錯誤分析與糾正方法 | 王文莘 | 中國西部科技 | 2006,10 | 86~87 |
閩南方言中的特殊詞匯 | 洪振天 | 東南傳播 | 2006,12 | 82~83 |
甲骨文“有、無”句 | 郭鳳花&任群英 | 科技經濟市場 | 2006,12 | 265 |
莆田方言的重疊式研究 | 蔡國妹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06,S1 | 150~152 |
《明刊》賓、卿、金三韻同用分析 | 許穎穎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6,S1 | 201~202 |
談談南靖縣靖城話的hiε | 高麗鳳 | 龍巖學院學報 | 2006,S2 | 15~16+18 |
近代早期閩南話分析型致使結構的歷史探討 | 曹茜蕾&貝羅貝 | 方言 | 2007,01 | 52~59 |
閩南語“仔”字的用法與語義研究 | 林葉連 | 臺灣研究集刊 | 2007,01 | 21~28 |
中山隆都閩語的分區類屬 | 陳小楓 | 方言 | 2007,01 | 79~88 |
現代方言的[j]濁擦化——附論中古邪母的形成 | 劉鎮發 | 中國語文 | 2007,02 | 169~174+192 |
閩南永春方言聲調格局實驗分析 | 李曉玲 |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 2007,02 | 90~95 |
《渡江書十五音》韻母系統與上古韻母系統比較研究 | 彭怡玢 |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07,02 | 35~39 |
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暨漢語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 | 編輯部 | 方言 | 2007,03 | 287~289 |
閩臺地區閩南方言民歌特色 | 王丹丹 | 中國音樂學 | 2007,03 | 44~48+11 |
閩南南安方言的助詞“著”、“了”、“去” | 呂曉玲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7,03 | 28~32 |
為打造精品而努力——編審《閩南方言大詞典》札記 | 林玉山 | 中國出版 | 2007,03 | 48~50 |
《渡江書十五音》音系性質探討 | 彭怡玢 |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03 | 79~84 |
莆仙方言的入聲舒化現象考察 | 蔡國妹 | 閩江學院學報 | 2007,04 | 39~41+74 |
閩南方言中的“有-無”句 | 王樹瑛 | 閩江學院學報 | 2007,04 | 34~38 |
方言面面觀 | 余彬 | 百科知識 | 2007,05 | 55~57 |
閩南方言區學生英語語音學習困難分析及對策 | 周蘇萍 | 龍巖學院學報 | 2007,05 | 98~101 |
閩南方言的句首語氣詞 | 林華東 | 東南學術 | 2007,05 | 158~168 |
閩南方言語氣詞研究 | 林華東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7,05 | 47~54 |
閩南方言與英國英語的音位系統對比——語音軟件Praat的應用分析 | 陳瑩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7,05 | 64~69+83 |
海南語言資源的開發大有可為——讀《海南閩語語音研究》 | 詹伯慧 |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06 | 143~147 |
姚弗如《潮聲十七音》音系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06 | 218~229 |
普通話f聲母在閩南方言中的痕跡 | 莊紅紅 |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2007,06 | 43~45 |
淺談閩南語的發展與地域聯系 | 林艷燕 | 法制與社會 | 2007,07 | 741~742 |
閩南方言詞典的創新之作——評《閩南方言大詞典》 | 李紹群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7,08 | 136~137 |
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考源(一) | 馬重奇& 張凡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7,09 | 90~100 |
閩臺方言與中華文化淵源 | 林華東 | 人民論壇 | 2007,09 | 60~61 |
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考源(二) | 馬重奇&張凡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7,10 | 97~106 |
閩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 陳梓生 | 東南傳播 | 2007,12 | 109~110 |
閩南語對英語發音的負遷移 | 歐揚欣 | 科學與文化 | 2007,12 | 55 |
《閩語庫》的定位、建構與社會效應分析 | 張嘉星 | 中國索引 | 2008,01 | 20~27 |
潮州方言與泉州方言文讀層比較研究 | 吳芳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8,04 | 111~117 |
廣西北流新圩平安山閩南方言語音記略——兼與本土漳州音比較 | 杜曉萍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8,04 | 118~124 |
“開發”是閩南方言藝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 黃宇焓 | 新西部(下半月) | 2008,09 | 249 |
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考源(三) | 馬重奇& 張凡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11 | 19~26 |
從《祖堂集》看唐末閩南方言“仔”綴語詞的發展 | 楊秀明 | 韶關學院學報 | 2008,11 | 96~99 |
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考源(四) | 馬重奇&張凡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12 | 101~109 |
漳州方言“仔”綴語詞的組合與演變 | 楊秀明 |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 2008,12 | 28~32+37 |
談談臺語中有趣的迭字詞 | 張慕音 | 語文學刊 | 2008,20 | 126~127 |
臺灣地區受閩方言影響的新詞現象 | 陳佩雯 | 語文學刊 | 2008,22 | 141~142 |
漳州方言連詞研究概述 | 黃淑芬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S3 | 131~132 |
閩南地區雙言現象與語言生活和諧問題——以泉州市區市民語言使用狀況為例 | 林華東&徐賀君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1 | 109~117 |
閩南方言“仔”綴語詞近現代的語音演變 | 楊秀明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1 | 118~120 |
雷州話與廈門話中外來詞的異同及其根源 | 鄭繼娥&胡明亮 |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 2009,01 | 109~112 |
《彙音妙悟》研究述評 | 朱媞媞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2 | 126~133 |
惠安方言粘合式動補短語 | 陳曼君 |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3 | 62~67 |
十九世紀初葉閩南三種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古漢語研究 | 2009,04 | 2~11 |
漫談閩南話 | 武陽濱 | 廈門文學 | 2009,04 | 77~80 |
東南亞英語生成與發展的粵閩方言遷移現象綜述 | 陳玉蓮 |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 2009,04 | 78~80 |
《現代漢語詞典》“仔”的又音zǎi值得商榷 | 許小穎 | 辭書研究 | 2009,04 | 94~97 |
閩南惠安方言“亦X,亦Y”句式 | 陳曼君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09,05 | 34~41 |
古漢語語序的合理性新探——以閩南方言為例證 | 黃聰聰 |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9,05 | 157~160 |
談旅游外宣文本中閩南特色文化詞語英譯 | 王才英 |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9,05 | 30~32 |
方言與地方音樂辨析 | 林偉民 | 藝苑 | 2009,06 | 30 |
略論閩南方言的曾臻合流 | 李佳 |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 2009,08 | 99~100 |
小議閩南方言動物詞的文化價值 | 林頌育 |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09,08 | 24~27+33 |
語言生態與多元文化——基于漳州地區閩南話與閩南文化生存現狀的調查 | 肖仕瓊 |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12 | 97~99 |
十九世紀初葉福建閩南方言詞匯研究(二)——英·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詞匯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9,12 | 100~110 |
閩南方言解讀漢語書面語應遵循“信、雅、達”的原則 | 吳躍進 | 才智 | 2009,26 | 140 |
簡析閩南方言中詞綴“仔”的特性 | 吳躍進 | 才智 | 2009,28 | 174 |
《老乞大》的個體量詞和語言循環現象之關系 | 貝羅貝&林徵玲 | 漢語史學報 | 2010,00 | 1~9 |
從臺灣地名中的閩南方言文化要素看閩臺地緣關系 | 鄧孔昭&陳后生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 2010,01 | 15~20 |
漢語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 | 編輯部 | 方言 | 2010,01 | 93~95 |
閩南方言時間詞語研究 | 連涵芬 |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 2010,01 | 75~78 |
閩方言與寫詩填詞 | 郭啟熹 | 龍巖學院學報 | 2010,01 | 41~43 |
閩南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 | 陳寶賢 | 語言研究 | 2010,02 | 43~48 |
入聲字キ尾表記的由來及其原音依據——日本吳漢音與閩南方言文讀音的比較 | 薛育寧 | 日語學習與研究 | 2010,02 | 71~74 |
閩南方言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評《閩南方言大詞典》 | 紀秀生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2 | 129~132 |
方言與族群文化的互動——以揭東縣龍尾鎮為例 | 許彩麗 |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2 | 19~26 |
福建漳平新橋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 | 陳寶賢 | 方言 | 2010,02 | 171~175 |
閩南語量詞與日語助數詞的異同比較 | 李瑾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2 | 93~98 |
漢語韻律機制和漢語處置句初探 | 居碧娟 |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0,02 | 90~93 |
《八音定訣》音系之入聲韻 | 葉寶奎 |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 2010,02 | 20~23 |
閩南南安話的類結構助詞“得”、“說”、“伊”、“通” | 呂曉玲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3 | 16~20 |
海南瓊文話“偌ua~(33)”“夥ua~(33)”本字考釋 | 鄧小琴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0,03 | 46~50+95 |
閩南方言隱喻詞語研究 | 肖模艷 |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4 | 55~60 |
閩南方言區歌唱語音芻議 | 楊立新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0,05 | 40~44 |
閩方言的詞源統計分類 | 林天送&范瑩 | 語言科學 | 2010,06 | 661~669 |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辭典的源與流關系研究 | 馬重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06 | 103~112 |
閩南方言與古漢語語法的相似性辨析 | 黃聰聰 | 民族論壇 | 2010,07 | 52~53 |
海峽兩岸閩南方言的形成和異同 | 陳嘉莉 | 今傳媒 | 2010,10 | 116~117 |
麥都思《漢語福建方言字典》詞條英譯指疵 | 陳榕烽 |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 2010,10 | 147~149 |
閩南方言語音變異影響因素 | 黃麗戀 | 海外英語 | 2010,10 | 247~248 |
宋代閩音流變之今音淺證——基于《宋代閩音考》之推論 | 鄧小琴 | 語文學刊 | 2010,17 | 55~57 |
兩岸四地“有+VP”形式考察 | 刁晏斌 | 勵耘學刊(語言卷) | 2012,01 | 27~51 |
海峽兩岸關系建構中的泉州和諧語言生活建設 | 謝英 |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 2012,03 | 79~83 |
多元方言下的滲透與包容——馬來西亞華語中的方言詞語 | 潘碧絲 |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 2012,03 | 77~83 |
閩南方言“有”字句和比較句對標準語寫作的負遷移 | 呂曉玲 | 龍巖學院學報 | 2012,03 | 17~20 |
《臺灣十五音辭典》語音系統的復雜性及其成因 | 董國華 |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2,04 | 59~65 |
族群視野下臺灣地區語言使用及語言態度調查 | 姜莉芳&熊南京 | 懷化學院學報 | 2012,07 | 13~16 |
梗攝入聲字ヤ類音的由來——以閩南方言泉州音為根據的考察 | 薛育寧 |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 2012,07 | 111~113 |
數詞一、六、八、十的促音化——兼論日本漢字音對古代漢語促聲調的保留 | 薛育寧 | 牡丹江大學學報( | 2012,07 | 107~109 |
日本漢字音對古代漢語促聲調的保留——以閩南方言為根據的考察 | 薛育寧 |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2,09 | 116~118 |
“住加護病房”的原住民“族語” | 張洪 | 今日中國(中文版) | 2012,09 | 60~61&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