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執行期程:中華民國111年10月13日至112年4月10日
本計畫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熊仲卿
共同主持人:段洪坤
計畫緣起
臺南西拉雅族歷經外來族群和漢文化的影響,其族群認同一直受到嚴重的侵蝕。1990年代臺灣本土化及高山原住民的自覺正名運動讓西拉雅人漸漸找回自己的尊嚴及文化認同。然而,在當代族群政治影響下,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身份仍未受到中央主管單位的核可。雖然面臨挫折與困難,西拉雅族群認同與文化復振是必須堅持的道路,而西拉雅族的文化資產在文化復振運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們既是認識西拉雅族歷史的物質或非物質證據,同時也是增進當代西拉雅族群認同與文化存續的契機。
基於西拉雅族的無形及有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臺南市政府曾於民國106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辦理「臺南市西拉雅族文化資產第一期先期調查研究與保存可行性評估計畫」,並規劃短、中及長期調查研究計畫,希望逐步完善西拉雅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及登錄。隨後兩年,成功大學研究團隊以佳里北頭洋的荷蘭井和飛番墓為研究標的,詳細地調查兩個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價值,並協助地方文化協會提報為文化資產。
本次研究計畫思考以臺南地區較具西拉雅特色的文化資產作為研究標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去被稱為「公廨」(kuva)的建築與西拉雅族的傳統阿立祖信仰息息相關,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潛力,是值得深入調查的對象。但又顧及研究時間與經費的限制,因此將研究空間範圍訂為曾文溪以北的西拉雅聚落。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之下,本計畫提出針對曾文溪以北的西拉雅公廨與傳統信仰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