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探討世界各地因人群遷徙所帶來的信仰傳播與文化交流,以及其過程中的融合、衝突與創新,由此促使學者思考這些歷史過程帶給人類社會的人文啟示。
佛教信仰的主講者:姚玉霜教授、Jon Keune教授與Carsten Krause博士分別就二十一世紀台灣佛教發展、跨國佛教活動與漢傳佛教的國際化為主軸闡述當代全球化潮流下人群流動對佛教發展的影響。姚玉霜教授以其多年對台灣宗教的觀察,以佛光山為例闡述當代台灣佛教僧團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自太虛法師提出「人間佛教」當代台灣佛教僧團有積極入世的趨勢,如投入慈善事業、佛學教育與研究大學化,以及融入現代元素使佛教成為當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當印度Dalit(俗稱的「賤民」)學者和社會領袖 B.R. Ambedkar博士於1956年皈依佛教並發起了現代佛教史上的一場重大新運動,嘗試以佛教眾生平等理念對抗印度種性制度對Dalit的壓迫。在過去三十年裡,Ambedkar的佛教徒追隨者與台灣和日本的佛教徒有了更多的互動,Jon Keune副教授的演講概述這些跨國佛教活動,並專注於跨文化佛教經典翻譯,特別是與社會平等願景相關。
西方國家對佛教已不再陌生,但其所接觸的大多是西藏、日本或東南亞佛教。漢傳佛教的國際化則是較新的現象,其佛教傳統與寺院社群的集體認同成為漢傳佛教在西方傳播所面臨的挑戰。Carsten Krause博士在演講中探討漢傳佛教在跨文化交流發展過程中如何因應這些挑戰。
基督宗教作為西方世界的主流信仰隨著西方勢力擴張在全傳播並與各地在地信仰文化有所交流。本次研討會先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林仁謙牧師以基督宗教與伊斯蘭對話的重要議題——耶穌為主軸,探討雙方如何在教義差異與衝突中尋求平衡的對話機制。
接著長榮大學神學院的廖學銘教授在演講中分析基督教神學「三位一體」與基督教前身猶太教「獨一神論」之間的異同。廖學銘教授認為,當保羅一再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彰顯上帝 的大權能,同時強調聖靈的作用與功能時,聖經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探討原本為猶 太教神學的權威的掃羅/保羅的「三位一體」,是如何從猶太教的「獨一神論」演化而 成。特別重要的是,保羅的「三位一體」又如何博取當時追隨耶穌的猶太教徒的理解, 同時遭受其他猶太教徒的攻擊。這些有助於學者探討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如何對當代信徒傳揚「獨一神論」的精髓。
在台灣,基督宗教與許多社會議題息息相關,其中就包含身心障礙,其中視障是基督教會於台灣最早關注的身心障礙族群之一,但台灣視障者與一般人共同的教會參與迄今仍有許多待探究的空間。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王錦心先生採用宗教社會學的視角以及「有限模式」的障礙研究探討台灣視障基督徒的教會參與困難、基督教會面對視障信徒的應變以及基督教會對他們的服務帶給台灣社會的啟發。藉由質化訪談與田野觀察,本論文受訪視障基督徒的教會參與動機往往在於感受到人生的「苦難」。
伊斯蘭信仰的主講者:邱炫元教授、包修平教授、熊仲卿教授以台灣較少人關注的伊斯蘭信仰為主題探討伊斯蘭在台灣與其他地區之慈善活動、文化交流與衝突情形。
若從信仰、教理的角度來看,相較於其他世界宗教對慈善的立場,伊斯蘭五功之一的天課(zakat),對於每個穆斯林而言,是更為根本和本質性的宗教信條與職責,將穆斯林的財富進行重分配、淨化,並敦促穆斯林行善與施捨。當代的天課便需要因應現代社會結構的複雜化,而出現新的被救助的對象與社會問題,針對傳統天課內涵解說的不足,與時俱進地做出新的補充、解釋,並提出相對應的新作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邱炫元教授以台灣兩個印尼海外穆斯林慈善團體NU-Care LazisNU跟「人道倡議」(Human Initiative)的運作為例,探討他們在台灣如何在穆斯林學生與移工的協力下來跨國運作。
巴勒斯坦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其中關於哈瑪斯組織的學術研究更是汗牛充棟,然而對於哈馬斯是否為恐怖組織卻無法達成共識。哈馬斯全名為「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以「解放巴勒斯坦」為最終目標,在加薩、西岸、東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境內發動多次自殺炸彈行動,被以色列與西方各國列為恐怖組織。但也有不少學者跳脫恐怖主義的角度,透過實際案例展示哈馬斯並非是一個單純的暴力組織。例如哈馬斯願意傾聽巴勒斯坦民意趨向,當巴勒斯坦民眾受到以色列壓迫時,哈馬斯順意民意向以色列發動攻勢;當多數巴勒斯坦民眾期待和平時,哈馬斯便會暫緩攻擊以色列,轉為投入巴勒斯坦之政治與社會服務。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的包修平教授以其多年的研究經歷向聽眾介紹哈馬斯的成立背景與性質,並探討哈馬斯為何堅持軍事抵抗是捍衛巴勒斯坦人的主要戰略。最後分析哈馬斯是否真為破壞以巴和平的罪魁禍首。